注册  |  登录
声明

寻找“梅姨”需要理性的合力

2019-11-26 14:17:11    来源:人民网    

舆情要点

近日,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(英文名称China’s Child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,简称CCSER,系民间互助平台)发布一张广东增城9名被拐儿童案件嫌疑人“梅姨”彩色画像,被网民广泛转发,引起舆论关注。

11月18日,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发布消息:网络上流传的广东增城9名被拐儿童案件嫌疑人“梅姨”的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公布信息,“梅姨”是否存在,长像如何,暂无其他证据印证。并表示照片发布平台CCSER并不是公安机关官方权威平台,请大家不信谣、不传谣。随后,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官方微博转发。但这条辟谣微博引来了诸多质疑,不少网民发问:第二张画像是哪张?第一张画像是哪张?

据媒体报道,主侦“张维平拐卖儿童系列案”的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主办民警表示,“梅姨”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2017年初,当时警方抓获了张维平团伙,据供述其曾在2003年至2005年间拐卖9个儿童,均通过一名被称为“梅姨”的女子介绍和联系转卖,并支付对方介绍费。为核查“梅姨”情况,根据张维平的描述,广州警方绘制了“梅姨”的第一张模拟画像,并于2017年6月公开悬赏,但未获得有价值举报线索。2019年11月13日,广州增城市警方发布通报称:潜逃了十多年的人贩子“梅姨”案有了新的进展,被“梅姨”拐卖的9个孩子中有两个被找到。

第二张素描画像原件的作者是被称为“画像神探”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,在画像受到广泛关注后,他表示,自己是受广州增城警方所邀,于今年3月,根据与“梅姨”同居者4小时的描述作画,后将这幅作品转发给寻子家长以便寻亲所用。而此次CCSER平台发布的彩色版本画像是通过电脑处理而成。11月20日,该平台一名负责人表示,这张彩色画像系丢失儿童家属发来的,发布照片为征集“梅姨”线索。平台志愿者认为彩色版本对寻找“梅姨”线索有帮助,便选择发布,并无营销考虑。目前,该条信息已被平台删除。

据警方介绍,新画像在网上流传后,近期,广东、湖南、四川、福建乃至新疆等地均有人举报称“梅姨”在当地出现,后经复核,均不符合案犯描述的“梅姨”身高、年龄、语言等综合特征,各地纷纷发布辟谣。经张维平辨认,第二张画像与“梅姨”相似度不足50%,且与第一张画像差异较大。由于“梅姨”参与该系列案的线索属于张维平指认,公安机关仍在进一步核查中。

目前,人民网、央视新闻、微信公众号“中央政法委长安剑”、《新京报》、澎湃新闻等纷纷发布辟谣报道,“梅姨”在舆论场引发的热度不减,打击拐卖儿童、画像发布等话题仍在持续讨论中。

媒体观点摘要

◆ 澎湃新闻:“梅姨”画像热传背后是对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强烈诉求

这幅“丑陋的画像”热传的背后,是全社会对人贩子的痛恨、对于拐卖儿童造成的骨肉分离的同情,以及对正义实现的企盼。希望司法机关能读懂刷屏背后的公众期待。要看到,因为“梅姨”的第二幅画像的广泛传播,重新点燃了丢失孩子家庭找到孩子的信心,也让全社会再次形成严打拐卖犯罪的共识——哪怕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个别“误认”“乌龙”,比如,多地发生了错认,有一些地方出现误传——在舆论的主航道里传播这一重要打拐线索,有着积极意义。这种“现象级传播”背后自有正能量:痛失孩子的家长,需要通过这种传播得到抚慰;社会成员在其中收获了社会安全感和参与感;那些已经犯下拐卖罪行或者蠢蠢欲动的人贩子,感到了如剑的目光逼视。

◆ 《检察日报》:“梅姨”画像到底谁可以画

公民个人或组织转发公安机关通告,本身并无限制,甚至还值得鼓励。但未经公安机关授权或认证,对通告内容进行修改,甚至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,则可能导致公众误读,干扰办案。这显然是不允许的。此次公安部门辟谣提到的“非公安机关官方平台”的认证信息为某基金会儿童失踪预警平台项目。作为研究和宣传儿童失踪预警项目的专业组织,其发布的信息容易让公众认为是“官方信息”,其理应对相关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审核得更加审慎。尽快找到被拐儿童,让人贩子接受法律制裁,是公众的期盼。被拐儿童家属的无助与急切,社会理解;传播新画像的微博账号初衷也属良善。但司法办案需要程序正义,特别是涉及刑事犯罪案件时更要慎之又慎。期望公众的协助能更多地在法律轨道内进行,形成更多有效的合力,让正义和孩子早日归来。

网民观点摘编

@家务活费:“梅姨”真是太可恶了,毁了多少家庭的幸福,引起全民讨伐是罪有应得。这件事体现出的强大舆论力量对拐卖儿童的罪犯是一种震慑,也警醒家长更加留意当心。

@sergvs:不能好心办了坏事,事关重大,必须慎之又慎并在处理过程中遵守严格的程序,否则就可能会生出许多枝节,对打拐工作造成干扰。

@埃尔文:这张画像的真实度确实还有待商榷,而且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,类似长相的人日常生活受到影响,孩子家长人心惶惶。希望能够早日画出一张更精确的画像,早点把“梅姨”抓获。

@南方都市:一定要找到“梅姨”,哪怕是一具尸骨,这既是对破碎家庭的抚慰,也是对社会正义的彰显。

@saw:期待被拐儿童早日回家,更期待拐卖产业链被彻底斩断,“天下无拐”!

舆情点评

在最近的舆论场中,“梅姨”画像广为流传,这个所谓的涉嫌拐卖儿童的嫌疑人引发全民讨伐。在民间力量几将形成一股旋风要对“梅姨”展开全力追捕的时候,丢失孩子的家长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,但这个希望又急转直下,面临破灭——这张图像被权威部门证实并非官方发布,可信程度较低。

一种观点认为,不管怎样,此事掀起了社会对打拐的关注,彰显了民间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深恶痛绝,会激发更多力量投身到失踪儿童寻找当中,对拐卖儿童犯罪也是一种震慑。如人民网评论称,打拐,不能单靠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“单打独斗”,而需要凝聚包括舆论在内的全社会智慧和理性的合力。从这个角度度上讲,多张“梅姨”图片在网络热传,背后是舆论积极介入、社会大众热心参与的真实写照,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热心人。

但不可否认,警方的及时回应,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,把民众的打拐热情引导到更理性的层面。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,不准确信息会带来诸多负面社会影响,比如造谣、传谣现象泛滥,网络秩序被扰乱,所涉及的民众生活受到影响等。

此外,发布图像所涉及的法律程序问题也受到质疑。《公安机关执法细则(第三版)》第十五章规定,需要通缉犯罪嫌疑人的,办案部门制作《呈请通缉(悬赏通告)报告书》,说明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、简要案情及通缉的范围、种类、理由等内容,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。有观点表示,CCSER作为一家民间公众平台,在发布内容时应遵守现行法律规定,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,确保其发布的消息不会损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,不会对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。首先,非由公安机关作出的,民间自行制作的肖像画的真实性难以判断。并且,就算是由公安机关协助作出的肖像画,公安机关尚未作出公布决定,很可能是因为画像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核实等问题,若此时由个人或组织擅自公布,很有可能造成其他严重后果。

真相被澄清,民众回归理性,但呼吁寻找“梅姨”的声音不会停歇。在当前“梅姨”其他身份信息匮乏的情况下,依靠画像“按图索骥”仍然是调动民间力量最可行的办法。在这个意义上,民众需要一张更权威、准确的画像,让该归案的归案,还家长一份心安。

(作者: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王芳)

[责任编辑:张倩]
能源
关注留守儿童
精准扶贫
绿色生活
低碳

关于华讯| About huaxun| 法律顾问| 服务条款| 人员查询| 广告服务| 华讯公益| 合作伙伴| 网站导航| 版权所有| 联系我们

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·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

邮箱:hx@huaxunnews.cn    电话:010-63607677

备案号:京ICP备16016777号-1

Copyright© 2015 Huaxun.All Rights Reserved